商业活动与日常事务中,印章作为单位和个人身份、信用的重要象征,其真实性至关重要。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非法刻制、伪造印章等违法犯罪行为,切实保护各机关、团体、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合法权益,维护首都良好稳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,北京刻制印章的防伪性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要求。

一、编码防伪:独特的身份标识
自推行新型防伪印章起,北京要求每枚符合规范的印章章面上,均需按照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《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标准》的规定,刻制13位或14位印章编码。从2019年5月起,经北京市公安局备案、刻制的公章,其章面上的防伪编码固定为14位。此编码如同印章的“身份证号”,具有唯一性。印章使用单位或个人可通过拨打“62078951、62078952”印章信息电话语音查询热线,输入印章编码,查询该印章是否经公安机关审批备案。通过这一方式,能够快速辨别印章的真伪,为印章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保障。对于各级党委、人大、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部门、政协、司法机关、民主党派刻制新型防伪印章时,虽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,自行选择是否在章面上刻制印章编码,但从防范伪造风险的角度出发,多数此类单位也会选择刻制编码。而钢印由于其特殊的使用场景和防伪方式,不需刻制印章编码。
二、芯片防伪:加密信息的安全堡垒
北京警方研制了专用的加密防伪芯片,并要求印章刻制企业将芯片植入印章章体内。芯片内记录了印章的审批和刻制信息,这些信息经过加密处理,具有极高的安全性。使用者可使用专用的读卡器读取芯片内的信息,以此辨识印章是否为非法刻制或伪造。相比仅通过印章编码查询,芯片防伪技术更具隐秘性和可靠性。即使印章编码被仿造,伪造者也难以复制芯片内的加密信息。这种芯片防伪措施为印章的真实性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,特别适用于对印章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金融机构、大型企业等,有效防止了因印章被伪造而可能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。
三、材质规范:保障章面稳定性
为防范伪造印章,使印章章面变形率满足印章鉴定工作需要,北京市规定新型防伪印章章面要使用硬质材料。常见的符合要求的硬质材料包括金属(如铜、不锈钢等)、部分高品质的合成树脂等。使用硬质材料制作章面,一方面可以减少印章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变形,确保印章印迹的清晰度和稳定性,使得每次盖章的效果一致,便于印章鉴定工作的开展;另一方面,硬质材料相较于软质材料更难被非法仿造,提高了伪造印章的技术难度和成本。例如,铜质印章以其质地坚硬、抗腐蚀性能好,成为许多重要单位的优选。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能够保持章面的完整性和清晰度,且难以被轻易伪造,为印章的防伪性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。
四、印鉴留存与信息库管理:双重追溯保障
北京警方建立了全市印章印鉴信息库,利用先进的扫描技术留存各单位印章、印鉴。当印章刻制完成后,申请刻制单位应在公安机关统一制作的印鉴留存卡上加盖印鉴,由印章刻制企业扫描上传至公安机关存档,印鉴留存卡原件则由申请刻制印章单位自行妥善保管。这一举措实现了对印章印鉴的双重追溯保障。一方面,公安机关的信息库中存储了全市合法印章的印鉴信息,在遇到印章真伪鉴定等问题时,可随时调取比对;另一方面,申请单位留存的印鉴卡也可作为自身用章的原始凭证,在与外部单位发生印章相关纠纷时,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。通过这种双向的印鉴留存与管理方式,进一步加强了对印章使用的监管,提高了印章防伪的整体水平。
北京通过编码防伪、芯片防伪、材质规范以及印鉴留存与信息库管理等一系列严格的防伪性要求,构建了一套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印章防伪体系。无论是企业、机关单位还是个人,在刻制印章时,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要求,选择经公安机关核发《特种行业许可证》的印章刻制企业进行刻制,以确保所使用的印章合法、真实、安全,从源头上防范伪造印章带来的各类风险,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。